
主 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 办:广东工业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工业大学期刊中心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ISSN:1007-7162
CN:44-1428/T
为维护学术诚信和出版道德规范,《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的所有成员(编辑、评审专家、作者)必须遵守本期刊的基本准则,我刊严格履行同行评议,执行三级审稿制度,即责任编辑初审、专家评审、副主编及主编终审制度,保障和提升文章质量。本刊道德声明是根据出版道德规范委员会(COPE)公布的准则和标准而制定的。


“绿色岩土工程”专题联合征稿
在“双碳”国家战略驱动下,绿色岩土工程已成为推动土木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向。为探讨岩土工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促进绿色岩土工程新理念、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学术成果的广泛交流,推动绿色岩土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广东工业大学学报》《工程科学与技术》《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隧道建设(中英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就“绿色岩土工程”专题进行联合征稿。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将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难点工程相关成果投稿至本专题。
1. 征稿主题
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相关主题:
绿色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与桩基工程
特殊岩土力学特性、灾变机制及本构理论
生物岩土工程技术
岩土工程新型数值仿真技术
复杂环境下深基坑支护理论与实践
人工智能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岩土工程抗震与灾变机理
岩土工程渗流安全评价及其加固技术
2. 专题主编
姚仰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岩土力学专家。长期从事岩土本构理论、机场工程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创建土的统一硬化(UH)本构理论,攻克了Wroth-Houlsby的两个经典之问,实现了对复杂环境下不同类型土应力应变特性的统一描述,对土力学基础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近4年连续入选全球Top2%顶尖科学家榜单及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相关成果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1)、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Thomas Fitch Rowland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均排1)、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等。
3. 专题副主编
石少帅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人才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山东大学岩土工程团队核心成员,现任未来技术学院书记、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副主任,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助理以及铁道学会,土木工程学会等多个二级分会理事,《工程科学与技术》《隧道建设(中英文)》等期刊青年编委。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智能探测识别与灾害防控等方面研究,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第一&通讯SCI/EI论文40余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国际PCT12项、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主参编行业标准10余项,省部级工法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
吴杨
广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地下建筑工程系系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其他纵向科研项目7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岩土工程领域知名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含多篇期刊主编推荐论文、ESI高被引论文,参编国家级规范1部。现任SCI期刊MGG编委、英文期刊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Resilience青年编委。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滑坡与工程边坡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海洋地质防灾分会理事、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公路学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务。长期受邀担任Geotechnique、CGJ、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期刊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岩土工程(岛礁珊瑚砂、水合物沉积物、海洋土),岩土材料性质多尺度测试与模拟。
张俊奇
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北京市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从事面向高坝、核电等重大工程问题的新型数值方法——比例边界有限元法及其应用研究,建立了基于自适应八叉树网格的比例边界有限元法,发展了比例边界有限元多网格耦合分析方法,应用于高坝-地基耦合静力分析等工程问题;提出了基于八叉树网格的无组装积分和分区调整时间步技术,建立了异时步并行的显式动力比例边界有限元法,应用于复杂场地和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发表高水平SCI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计算力学领域顶刊【CMAME】9篇,近五年累计被引391次,h-index为11。
梁仕华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第六批“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1年度),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基础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1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完成和正在负责的企业研究项目30余项。长期致力于深基坑工程以及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的科研及应用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参编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 15项。
陈浩华
同济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隧道工程等研究,在岩石强度准则、本构理论,隧道工程数字化、高性能计算与隧道变形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合作发表 SCI 收录论文 40 余篇,ESI 高被引论文 5 篇。
4. 投稿要求
(1)论文内容要围绕征稿主题,提倡实用性、创新性和前瞻性,且在国内外未正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
(2)参加2024年11月8日至10日岩土工程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的作者可将稿件发送至会务秘书组邮箱ytgc2024@126.com,由学术委员会专家审核,择优推荐至相关期刊。通过相关期刊审稿程序的稿件将优先发表。
(3)自行投稿作者请在各编辑部网站进行投稿,并备注“绿色岩土工程专题”。投稿地址如下: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https://xbzrb.gdut.edu.cn
《工程科学与技术》:https://jsuese.scu.edu.cn
《岩土工程学报》:http://www.cgejournal.com/
《岩土力学》:http://ytlx.whrsm.ac.cn
《隧道建设(中英文)》:http://www.suidaojs.com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https://zrb.bjb.scut.edu.cn
(4)联合征稿期刊将开通稿件转投服务,即稿件未被投稿期刊录用时,期刊编辑部与作者协商后可由编辑部推荐稿件转投至联合征稿的另一期刊,以加快稿件的处理进度。
5. 截稿时间:2025年1月15日
6. 专题投稿联系方式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赵少飞 020-37626135
《工程科学与技术》:李轶楠 028-85405425
《岩土工程学报》:明经平 025-85829543
《岩土力学》: 周平 027-87199252
《隧道建设(中英文)》: 吴海龙 020-32268972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牛晓光 020-87111794转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