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2009, Vol. 26 ›› Issue (1): 6-.
• Comprehensive Studies •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1] 席云. 大气中PM10浓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J]. 保山师专学报, 2004,(05) . [2] 王庚辰,谢骅,万小伟,任丽新. 北京地区空气中PM_(10)的元素组分及其变化[J]. 环境科学研究, 2004,(01) . [3] 于建华,虞统,魏强,王欣,时建纲,李海军. 北京地区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04,(01) . [4] 赵越,潘钧,张红远,郭继勇,魏强,时建纲. 北京地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04,(01) . [5] 隋珂珂,王自发,杨军,谢付莹,赵越. 北京PM_(10)持续污染及与常规气象要素的关系[J]. 环境科学研究, 2007,(06) . [6] 孙杰,高庆先,周锁铨. 2002年北京PM_(10)时间序列及其成因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07,(06) . [7] 张杰,方丽娟,张雪梅. 哈尔滨市冬季一次大雾形成及对空气质量的分析[J]. 黑龙江气象, 2004,(04) . [8] 申占营,熊杰伟,陈东,秦世广. 郑州市区PM_10污染状况及相关气象条件分析[J]. 河南气象, 2005,(01) . [9] 张新玲,张利民,李子华. 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数浓度变化及尺度分布[J]. 江苏环境科技, 2003,(04) . [10] 周亚军,熊亚丽,肖伟军,温晶. 广州空气污染指数特征及其与地面气压型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05,(01) . [11] 文晓华,何平,李成柱,罗晓英. 南充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水平分析[J]. 四川环境, 2004,(02) . [12] 殷小雯. 上海市2002年以来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J].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 [13] 桑建人,孙银川,刘玉兰. 银川市PM_(10)等气象条件分析[J]. 陕西气象, 2002,(02) . [14] 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张强,余学春. 北京PM_(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M_(10)、TSP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02,(06) . [15] 赖森潮,叶计朋,张颖仪,邹世春,曹军骥,李顺诚. 广州夏季大气中碳气溶胶浓度水平及污染特征[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5) .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